驅車行駛在蘭溪河畔北岸新村的大堤上,霏雨中,各色景致撲入眼簾,堤外靜水流深,岸上姹紫嫣紅,青翠的草坡、齊整的鐵樹綿延鋪展,還有那仿古的廊亭臨河迤邐,遮蔽了風雨。
可曾想到,一年前,這里還是滿目墳塋,雜草叢生,亂木橫陳。農田里不能建墳,沿河村莊的墳墓都集中在河堤上。去年6月,蘭溪鎮以北岸新村為典型樣板,示范推動“樹碑”和公益性公墓建設為主要措施的殯葬改革。“樹碑”是指將河岸沿線突出、破損、荒廢的墳頭進行統一平整綠化,用鐵樹代替原來的墓碑,在鐵樹上懸掛銘牌,標注墓主信息,以便后人祭奠。并在北岸新村和三叉堤村建設公益性公墓,鼓勵新喪者火化后葬入公墓。“‘樹碑’能和周圍的景觀融為一體。”蘭溪鎮黨委書記鄧凱兵介紹,在平整后的河堤上因地制宜建設小型風光帶,種植各類花木,蘭溪河基本實現“水清、河暢、堤固、岸綠、景美”。
都說殯葬改革難。“難,也不難。”負責殯葬改革的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曹志斌說。
說難,難在轉變群眾觀念。幾千年的喪葬觀念,花好幾萬元修的墓,立了碑、鋪了瓷磚,如今要一鏟子推平,群眾不是一下子能接受。
說不難,必須跟群眾算好生態賬和經濟賬。一是能有效改善人居環境。每座墳上種植一棵鐵樹,環繞鐵樹的是芳草紅花,“一墳一鐵樹,一牌一墓主”的新祭奠方式,既尊重了傳統,又綠色生態。二是能節約喪葬費用。平墳不用群眾掏一分錢,全是村里集體開支。葬入公墓的,墓坑20年管理費總共才2000元,相比動輒幾萬元的修墓開支,實在微不足道。
村干部、小組長、黨員挨家挨戶一次次上門,群眾的思想工作終于做通了。但推土車真推到自家墳地,村民依然猶豫觀望。“村看村,戶看戶,群眾看黨員,黨員看干部。”怎么辦?黨員干部帶頭。
冷明生是北岸新村余家坪組組長,前兩年他花了3萬多元給老人修了墓。“先從我家動土吧。”冷明生大手一揮,帶頭在平墳同意書上簽字。蘭溪鎮沿河14個村,村村都是干部和黨員帶頭。
去年8月,擁有1145個墓坑的北岸新村公墓建成,平墳的推土車也入場了。一個月時間,平墳、移墳2856座。
彼時,年逾古稀的冷慶端已到了彌留之際。他是北岸新村有名的能人,早年經商,身家不菲,膝下兒孫滿堂,家族興旺。想著新落成的公墓,他對兩個兒子說:“村干部說得好,要多留綠水青山給后人。我不跟后人爭地,死后火化,葬入公墓。”過世后,他成了葬進新公墓的第一人。村里人議論,冷慶端家里有錢、后輩有人,按老傳統,完全可以修一座威武的墓。但他響應號召移風易俗,這是深明大義,值得學習!
新公墓建成至今,蘭溪鎮沿河村莊無一例土葬。
墳地變綠地。一年過去,14村56公里河堤不復往日蕭索,成了村民休閑的好去處。
湯子濤長期在外務工,他看到了家鄉的變化,今年回到北岸新村,在河堤上擺起燒烤攤,節慶期間一個晚上能掙七八百元。“以前河堤上一片漆黑,鬼影子都沒一個。現在我們天天來這里跳舞唱歌。”聽北岸新村村民介紹,今年端午節期間,網紅來此打卡,游人觀賽龍舟,小攤小販做生意,村民散步,上千人聚集,是從來沒有過的景象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
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:"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"、"益陽廣播電視在線"、"益陽電視新聞網"的所有作品(如文字,圖片和音、視頻稿件),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
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:"益陽廣播電視在線",違者追究責任
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跟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
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,請及時和我們聯系。新聞糾錯:80085816@qq.co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